人工智能将淘汰哪些人
时间:2019-07-24
发布者:
又到一年大学生毕业季,那些就业走向好的专业,会成为高考填志愿的重要参照物。其中,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到底会不会导致人被机器替代,是年轻人规划自己职业方向面临的重要话题。
新技术就像一波又一波的浪潮,逼迫每个人重新思考自己的价值。一部分工作已经能被机器人取代,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正在深入传统领域,变成智慧农业、智能制造、物联网等,迭代的背后都有就业市场的裁员与新需求。技术的进步是否会让人类大量失业?这种焦虑200年前就袭击了人类。18世纪末,当纺织机开始大量出现在英国时,因为机器能大量取代人力劳作,许多手工工人失业。由此,一些纺织业工人开始在晚上偷偷潜入工厂,砸毁那些让他们失业的机器。
今天的人们,不再认为砸毁机器会改变趋势。我们身边许多“90后”“00后”不愿像父辈一样,在工厂流水线上从事长时间的重复劳动。机器取代人来操作重复、枯燥和高危险的劳动,在他们看来也是一种进步。除去这些最显而易见的变化,新技术浪潮给我们提出了更深的问题:它将怎样冲击就业市场,我们作为个体与工作组织的连接方式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如何成为人工智能依赖的人?这种对未来职业的分析能力,对一个人的发展显得非常重要。
美国记者弗里德曼在2005年出版《地球是平的》一书时,里边提到的开放源代码、外包、离岸生产、供应链和搜索技术等,让人感慨新技术与新需求带来的变化。今天在类似的新兴行业,正在兴起的变化不仅表现为全球不同地理区域之间人们的协同,还包括人类与机器的协同。比如阿里巴巴成立智能服务事业部,这源于在2014年左右,随着阿里订单量的暴增,人工客服的方式迎来了巨大的挑战。阿里每天能有近万条的客服电话,遇到“双11”这样的促销时节,需求更是暴增。于是,在2016年的“双11”中,智能客服正式上岗。那一年,智能客服“小蜜”的解决率达到了91.5%,到了2017年“双11”,解决率超过了93%。
这样的变化也同样发生在物流运输行业。比如2017年正式建成的京东物流北京亚洲一号仓库,是一座超大型仓库,它以北京为中心,辐射整个华北地区。在这个超大型仓库内,有三种工作方式同时并存:传统人工分拣、人机协同分拣与全自动化分拣。
让人们或许能感到安慰的是,即使是在自动化程度很高的环节,人工其实还是有着重要的发挥空间。比如这里的“地狼”,是京东集团自己研发的一种自动化设备,“地狼”让京东的工作环境成为中国最具科幻感的仓库:在一大片空旷的仓库空地上,几百只被地狼顶起来的五层货架在无人施以动力的情况下自由穿梭其中;就像有最好的交通指挥系统一样,它们不会发生碰撞,每一个货架都那么有礼貌。这个仓库的负责人考虑的问题,是观察和发现机器工作可能存在的问题,如何看到改善空间,他们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仓库负责人与技术团队商量后,给地狼加上了激光传感器的测距功能,这样每个订单就节省了一秒钟,大大优化了效率。这也是阿里智能服务的特点,机器并没有简单取代人工客服,而是替代了重复回答的大部分工作,使得人工客服能够腾出精力主动发掘客人需求,在客人犹豫时主动发起“挽回”,更加高效地促成交易。
对于有能力提出改进的人来说,他们并不畏惧机器的运用,而是将自己看成优化机器功能和使用效率的人,是那些能做机器所不能的人。比如在新兴的游戏行业,随着虚拟偶像的开发,游戏公司需要的不仅仅是工程师,还需要能够思考以下问题的人:人类为什么要有偶像?虚拟偶像是不是会替代真人偶像?要给虚拟偶像植入哪些性格特点?这些工程师需要熟悉和发掘人性需求,同时能够与技术相结合,这样的跨界人才具有很大的竞争力。
对于那些规划职场的年轻人来说,主动接受与机器人做同事,将是大势所趋。如果希望自己能够“领导”机器,那则要提高人感受问题、感受需求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越能发挥人的特长的工作,越难以被机器取代。
来源: 经济观察网
只需一个电话,剩下的我们为您搞定!